肺腑之言
治好白癜风改变了我的一生
谢谢大夫的精心治疗
我孩子的白癜风治愈了

首页 > 特色疗法


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发展


    随着社会政治、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, 中国医药学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和发展, 大量具有丰富内容的医学着作不断出现, 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份.
  《黄帝内经》以医学为中心, 结合自然科学与哲学, 并把许多医学学科综合在一起, 进行整体的、统一的论证,系统的阐述了生理、病理、诊断、治疗、预防等问题,建立起中医药学的理论体系, 成为中医药学发展的基础和理论泉源
.
  《难经》是一部与《黄帝内经》相媲美的的古典医籍,系秦越人所着, 成书于汉之前,其内容十分丰富, 包括生理、病理、诊断、治疗等各方面, 补充了《黄帝内经》之不足,与《黄帝内经》一样, 成为后世指导临床实践的理论基础
.
  西汉时期, 中国医药学有了显着的进步和发展, 公元三世纪左右, 东汉着名医学家张仲景 (公元150-219) 在《内经》、《难经》等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, 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, 写成了《伤寒论杂病论》, 即后世的《伤寒论》和《金匮要略》.以六经辨证、脏腑辨证的方法对外感疾病和内伤杂病进行诊治, 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与治疗法则, 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
.
  在《内经》和《伤寒杂病论》的基础上, 历代医家均从不同角度发展了中医药学,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医学流派.其中金元四大家就是典形的代表
.
  刘完素以火热立论, 力倡" 六气皆从火化" 之说, 用药多主寒凉, 被称之为" 寒凉派
"
  张从正传河间之学, 认为病由邪生, 攻邪已病, 主张"邪去则正安" , 治当用汗吐下叁法以攻邪, 被称之为"攻下派
" .
  李东桓提出"内伤脾胃, 百病由生" 的内伤学说, 疗重在升补脾阳, 被称之为" 补土派
" .
  朱丹溪提出 "阳常有馀, 阴常不足" 之论, 治病应滋阴降火为主, 被称之为 "养阴派
".
  总之, 刘、张、李、朱四家之说不同, 各有创见, 在理论和治疗上各有独到之处, 对中医学理论的发展,起了促进作用. 明代赵献可、张景岳等提出命们学说,为脏象学说增加了新的内容
.
  到了明清时代, 温病学派的出现, 标帜着中医传染病学的高度发展.吴又可著《温疫论》, 叶天士著〈温热病篇》, 吴鞠通著《温病条辨》, 薛生白著《热病篇》, 王孟英著《温热经纬》, 明确地提出 "戾气"致病的新观念, 创立了以卫气营血、三焦为核心的一套比较完整的温病辨证论治的理论与方法, 从而使温病学在因证脉治方面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, 温病学说对完善中医学理论体系, 促进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
.
  此外, 清代医学家王清任, 着《医林改错》, 改正了古代医书在人体解剖方面的错误,发展了瘀血致病的理论, 对中医病理解剖学理论发展也有一定的贡献.民国成立后, 中西医学工作者, 在整理研究历代医学文献的同时, 运用现代科学方法,研究中医基础理论, 在阴阳、气血、经络, 以及脏腑实质研究等方面, 都有一定的进展。

  中国医药学, 就是这样经过长期的实践、认识、再实践、再认识的的过程, 逐步地形成了以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理基础, 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, 以经络为核心, 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学术理论体系.


 
上传日期:2005-4-19
关闭窗口